- 产品特点
- 技术参数
一、产品概述
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系统基于GIS平台,设计水土保持评价一张图、水土保持评价监测数据、水土保持评价防治管理、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功能模块,根据工程区和工程影响区水土保持监测和共享数据资源,结合工程影响区影响因素,为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提供定性、定量的监测方法,对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程度、水土保持措施落实等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二、系统架构
三、产品功能
1、水土保持评价一张图基于GIS平台,建立水土保持专题图层,在工程区及工程影响区叠加卫星高分影像、无人机航拍图像的同时,标绘出土地扰动、取土弃土的具体位置信息或区域信息以及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措施相互关联的监测评价成果数据及动态变化过程,生成各类监测数据动态变化历时曲线,全面反映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治理成效。
2、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结合工程区涉及的水土保持监测点数据,对扰动土地情况监测(扰动范围、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情况)、取土弃土监测(包含包括料场、弃渣场、临时堆料场的数量、位置、方量、表土剥离、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等)、水土流失情况监测(土壤流失面积、土壤流失量、取土弃渣潜在土壤流失量监测)、水土保持措施人工监测数据、无人机航拍图像及图斑解译数据、工程区影响范围卫星遥感影像及图斑解译数据的整合入库与数据资源集中管理。
3、水土保持防治管理对工程监测范围内的弃渣场区、料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工程永久办公生活区、交通道路区等防治管理区的集中管理。
4、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基于工程区和工程影响区水土保持监测和共享数据资源,结合工程影响区各项影响因素,建立水土流失定量监测分析模型,适时对工程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
四、平台特色/功能亮点
1)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模型
模型创新性地结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中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和预测值,通过分区、分阶段建立土壤流失量动态评价体系。针对土壤流失方程参数缺失问题,利用报告书基础数据构建预测基准,将年度预测值与季度实际监测值进行动态对比分析,实现从短期到长期的多尺度定量评价。通过预测-监测对比机制,不仅能实时反映各分区水土流失状况,还可验证防治措施效果,为动态调整治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中参数不全、时效性差的问题。
2)水土流失监测评价模型
基于实际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国标(GB/T50434-2018)构建六项防治指标的量化计算模型,针对施工建设期与试运行期差异化设置评价标准(如拦渣率施工期按季度动态评价、林草指标分期验收),通过自动比对监测数据与标准阈值,结合多频次数据输入(季度数据、分期验收数据),实现从过程管控到终期评估的全链条定量评价,既解决传统监测中标准静态化、评价滞后的问题,又通过关键指标的实时对标强化防治措施的可追溯性。
五、技术特点
1)多源数据融合与动态更新:整合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拍、人工采集等多源数据,实现扰动土地、取土弃土、水土流失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确保数据时效性与全面性。通过GIS空间分析能力,构建"水土保持评价一张图",实现多维度数据可视化集成。
2)模型驱动与参数优化:基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构建专项评价模型,创新性解决土壤流失方程参数缺失问题。通过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预测值vs实际值),支持季度/年度量化评价,提升模型适应性。
3)模块化功能设计:采用四大核心功能模块(一张图展示、监测数据管理、防治管理、监测分析)的松耦合架构,兼顾空间分析、业务管理、决策支持全流程需求,系统扩展性与定制化能力强。
4)多技术集成应用:融合GIS空间分析、遥感解译、无人机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尤其注重遥感与地面调查数据的交叉验证,提升监测精度。
5)业务闭环管理:将监测数据采集→模型评价→防治管理→效果反馈形成闭环,通过周期性评价动态优化防治措施,实现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治理的业务升级。
六、典型案例
1、陕西省东庄水利枢纽工程